陶行知演讲稿
演讲稿以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为主,是为演讲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演讲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演讲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演讲稿1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小编为你整理了陶行知的演讲稿,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那个被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两座大山重重压着的年代,陶行知先生以这样的一种献身精神,为中华教育寻觅曙光。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还是拍着翅膀蹬腿使劲挣扎,简直如上刑场,如临大敌。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陶先生采用“喂鸡”这件平常的小事,来比喻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三种不同境界,教师好比是喂鸡人,而学生恰似那只“被摆布”的大公鸡。三次喂鸡,喂鸡人为了想让大公鸡吃米,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喂鸡方法,从而收到了不同的效果。身处其中,我们很能理解喂鸡人“望鸡成凤”的迫切心情。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动情地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置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当我们把费尽心机找来的资料全盘呈现欲赢得孩子们惊奇的喝彩时,却见孩子们手扬网上查阅的最新信息,脸上露出一丝不屑……多少年来,教师们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 一声声“叮咛”……然而我们失望地发现,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教师的“一相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们的教师委屈、困惑,或大光其火,或百思不解: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打开中外教育大师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罗杰斯也说过:“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事实上,“学生自己所获得的事物概念,要比取他人教义的概念更为清楚并更有说服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历来感觉太好,太充满自信,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们在孩子们面前透着当然的“霸气”。“该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这堂课学生没‘配合’好”,‘驾驭’、‘配合’,不经意的言谈透出教师“主宰”课堂的心态。尽管我们自认为是教育的新生代,我们对学生会和颜细语,满面笑容,然而骨子里“救世主”的角色意识依旧存在,试想,我们是否曾经一次次满脸笑容、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引领到自己设计的“教程”?我们是否常常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把孩子们的思维束缚到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中?我们是否通过让学生一次次复述把教师总结的答案“搬运”到学生的脑海?我们是否常常“科学艺术”地设计并控制课堂的密度、节奏、气氛和情绪?我们把这一切做得那么坦然,还会感觉良好地以为这一切就是“民主平等尊重和热爱”。然而,我们偏偏最最忽视的是孩子们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许多时候我们在备课时设想的难点以及预计课堂中的“出彩点”竟是孩子的已知,而孩子们那么富有挑战而具有思维价值的“未知”部分却没有机会展示或被老师“完美”的教案排斥在外乃至被扼杀。
聆听着大师的语录,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我们变得“豁然开朗”——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该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孩子的中间,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激起孩子探讨、发现知识的愿望,共同总结获得知识
的途径、方法,发展孩子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该深入到孩子的心里去,和孩子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经历期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课堂上,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教学的内容从学生的疑问中来,使解疑释疑成为孩子们的主动需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弥补了教师备课远离学生实际的缺憾和弊端,寻找到师生沟通的捷径,避免了课堂的诸多无效灌输;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路标”,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多变的、极具生成性的系统,整个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不断生疑、主动质疑、共同释疑的过程。课堂就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智慧场”。在“智慧场”中,学生思维活跃,充满灵性;在“智慧场”中,学生急中生智,巧妙答题……学生人人参与,师生真诚沟通,共享知识经验,使课堂成为自主的课堂,交往的课堂,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学生时时处于思维探索的兴奋状态,知识在独立思考、自我释疑中不断被激活;教师在引导释疑的过程中,分享孩子“探究发现”的快乐,与学生共同成长。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我们的孩子不需要精心打造。课堂不是舞台,教师不需要慷慨陈词,滔滔不绝;教案不是剧本,不需要按部就班,亦步亦趋。教师的作用在于营造氛围,适时调控,巧妙点拨,以激发学生多层面的思维和多角度的理解、体验,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真谛。
教学就像喂鸡吃米一样,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当学习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时,学习才会发生效果。把课堂还给孩子,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乐学、想学、愿学,才是成功的教育!
陶行知演讲稿2大家好:
我时常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算一名好教师呢?好教师的本质是什么?当我读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名篇》时,我得到了启发,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爱满天下”。 “比教学艺术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字。
爱就是一种教育,谁有爱心,谁就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是啊,教育无痕,教育 ……此处隐藏9128个字……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演讲稿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善读书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而香却在骨里。句句读书名言激励着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重担的我们,更深知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读书,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我们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新鲜。所以,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就不得不读,一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需要借鉴他的经验,二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行动让我们必须好读书,读好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读过《陶行知文集》掩卷沉思,感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他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的教育给我们爱的教育,爱的启迪。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学生,使自己与学生越来越贴近,在师生的两颗心融化为一的过程,我们可以收获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话语蕴含着的是淳朴、真挚的爱。陶行知用他宽广的胸怀去爱学生,去实践爱的教育。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老师,我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我觉得自己爱学生,爱听话的孩子,爱成绩优秀的孩子与 陶行知先生那无私的爱相比,自己对学生的爱是那样的浅薄,那样的自私。有了附加条件的爱,即使付出再多,得到的只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责。陶行知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以实际行动来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平的,稳定的,是高尚的,不应以学生的面貌、成绩为取舍,对有缺陷的、成绩差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爱,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沐浴在老师的爱中,快乐的成长。
老师的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感情的付出,更是智慧的付出。老师的爱是感情与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一名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具有不可复制性,在某一方面可能技不如人,在另一方面却脱颖而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而忽略其他孩子的优点;不能单纯凭借成绩而把某些学生视为“差生”而冠之“朽木不可雕”的帽子。对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只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挖苦讽刺,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所以说对待“差生”我们老师要给予更多的爱,帮助他树立自尊心、自信心,以长补短。
当然,对学生在爱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陶行知在竭力为学生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咐要以简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当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和指导。自己是一名小学老师,站在自己面前的是一群孩子,他们就像一块璞玉,老师灌输给他们什么样的思想他们就会朝向哪一个方向,所以老师对孩子要爱,也要严格要求,对孩子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沐浴老师爱的同时也会找到前进的路,学会去关爱他人。心中有爱,路才能走的更远。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 陶行知先生的话说“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先生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
考。如今,我们倡导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把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经过自己思索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这过程中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 阳明 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三、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以学生为主导,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句话并不是说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学,而是有着深厚的含义。一是指依据学生以掌握的知识程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二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秉性等各不相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因材施教。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不再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陶行知先生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自己深有体会,有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能积极配合老师进行高效率的学习。
相反,有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当今教学理论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所以说,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就
如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对待学生就要像园丁一样,了解他们的特点,进而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敢的肩负其责任,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走向“真人”之路。在这条路上有欢歌也有荆棘,但当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之后,迎接我们的将是一片光明。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