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23 17:47:10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我侧重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

适时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2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一个知识点的训练:复述。

在语文教学中,复述课文,是理解能力的训练,也是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复述训练的内容一方面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它经过专家精心挑选、整理、编辑,文质兼美,富于儿童情趣,最适合相应年龄段小学生学习,是进行复述训练最好的素材。

而本课其中一个知识目标是: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所以用复述的方法来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设计时,我又遇到两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题一:一年级复述难不难?怎样的难度才适合我们班的学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网上关于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复述”的教学文章,知道了复述训练中有四种:1。背诵性复述;2。提示性复述。3。创造性复述。4。表演式复述。其中,提示性复述既有需要一定的思维组织,又降低了难度,特别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可以根据课文插图小蝌蚪变化的特点,让学生边观察边复述,还可以提示关联词“小蝌蚪先是长出……,接着……,然后……,最后……”。

问题二:这个环节出现得早,好不好?这就要看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复述前得读书充不充分了。实际教学证明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复述前的读书就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和目标,如读书前布置思考任务“想知道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吗?请读故事,边读边把关键词找出来”。这样,学生即使在老师没有开始讲解课文内容,只要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生的复述效果都很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3

《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孩子们已经听过N遍了,有的小朋友甚至能绘声绘色地讲。但我并没有马马虎虎地上,因为对于其中的语言文字,孩子们并不理解。

就比如说第一自然段,孩子们就抓住了“一群”、“甩”、“快活”这几个词语,体会到了小蝌蚪的快乐、自由。更从这里感受到了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大大的脑袋,灰黑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接着我出示了小蝌蚪和鲤鱼妈妈对话的图片,马上有孩子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来了。

“是吗?它一下子就长出了两条后腿?”

“不是的,是‘过了几天’。”

“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小蝌蚪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是‘迎’上去问的。”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蝌蚪很着急,它很想快点找到自己的妈妈。”

然后自读第三节,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我知道小蝌蚪把乌龟当成了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为什么会错把乌龟当妈妈呢?”

“因为鲤鱼妈妈告诉他们,他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正好乌龟也有四条腿,宽嘴巴。”

“那他们的妈妈应该是怎样的?你从乌龟的话里知道。”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在这里为什么是‘追’呢?”

“小蝌蚪见到乌龟是连忙追上去的。看出他很着急,也很兴奋。”(理解地非常精彩。)

接着请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第四、第五节,看看你能收获些什么。

“小蝌蚪又长大一点了,他的尾巴变短了,而且他们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青蛙!”

“我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她披着碧绿的衣裳,露出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我知道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了。”

“我知道他们是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荷叶上的。”

……

自读最后一小节。

“小青蛙的尾巴不见了。”

“小青蛙跟着妈妈去捉害虫,他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

通俗易懂地一篇课文,却让孩子们抓出了很多要点、亮点,也更是激励我吃透教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 ……此处隐藏8303个字……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教学进行到一半时,一个孩子一脸真诚、满是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乌龟有四只脚呢?”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乌龟本来就是四只脚嘛!我和孩子们的理解是一样的,还有什么理由让乌龟是四条腿呢?其中一个学生说:“因为乌龟壳太重了,必须要四条腿才能撑起来!”

留心关注身边的孩子,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他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什么”;过了这个阶段,他又会不断地追问“这是为什么”。

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时候,我们往往理屈词穷,要么敷衍说:“本来就是这样的!”要么索性说:“自己想去”可悲的是这才形成一这节课的一个“败笔”。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一下便会发现,傻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煷由物学、遗传学、力学的角度去探讨,未尝不能找到答案。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博学告诉孩子很多,很多。

当然这种探讨,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太深奥了些。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更不能嘲笑孩子的这种思考。

屈原的《天问》发人深省,李白、苏轼的问天、问宇宙、问人生之作也成为千古绝唱,瓦特的疑问更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谁能肯定,今天问“乌龟为什么有四只脚”的孩子不会成为明天的栋梁之才熕又能相信一个从小就被剥夺思考和疑问权力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宇宙、社会、人生的奥妙是无穷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具有质疑精神,这个民族会因为无知、无思、无疑而泯灭了探索的激情,并最终走向衰落的道路。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们孩子的质疑精神!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4

《小蝌蚪找妈妈》是中班主题活动《春天》中的一节语言活动,春天来了,在各个领域里都涉及到一些和春天有关的活动,刚开始的时间里,孩子们对现在是什么季节还不是很清楚,所以春、夏、秋、冬都有回答到的。渐渐的,在系列活动开展后,孩子们已充分感知了春天气候、植物的变化,春天的动物基本特征等。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通过画“小蝌蚪”“折小蝌蚪”利用一次性纸盘制作“青蛙”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简单过程。所以孩子对这节课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有这个故事孩子也有听过不同的版本,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

但怎样能使中班的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知识有所期待呢?

首先,我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请孩子观看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让孩子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把孩子的答案做一个整理。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又给了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

二、我在用不同的声调来分段讲故事,把问题抛给孩子:如,青蛙妈妈在水草上生下了什么样的卵?让孩子学说:“黑黑的、圆圆的卵”。以此层层递进,通过“小蝌蚪与四个妈妈”的对话,让孩子逐步了解青蛙的特征。以至于到最后“小蝌蚪通过与青蛙妈妈”的对白,知道小蝌蚪与妈妈不一样的原因,把本课的重点推向了高潮。

三、在孩子自由观察和通过讲解的基础上,在进行“角色表演”,使孩子的兴趣点又达到了一个级别,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故事的进一步记忆和巩固。

但由于故事偏长,对中班孩子来说不是一个课时就能达到目的的。所以,趁孩子午睡时我又生动地讲了一遍,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有了完全的了解。

每个活动过后,都有很多缺陷等待着我们去反思,去探讨,去学习,只有不断地进行剖析,我们的孩子才能有所收获,但愿自己能够不断地进步,不断地了解孩子的所需,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15

一、教材的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个篇幅比较大,相对比较复杂的故事。而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对于此类情节复杂、角色较多的故事。

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虽然在平时的课间活动中我们有讲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但是,要让托班的幼儿记住故事中的语言,把它表演出来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对故事进行了精简,考虑到托班幼儿对于重复的语言对话比较感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小蝌蚪的对话都设计为:你是我们的妈妈吗?而其他动物我们也同样遵循这个特点:“不是,你的妈妈是……”,这样的设计不仅简单,易理解,也为后面幼儿的角色表演减低了难度打下了基础!

二、活动的重难点:

整个故事的重点是通过故事了解青蛙的主要特征,难点则在幼儿能够说出不同动物的对话,并进行表演。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教师从三个不同层次的讲述,逐渐让幼儿熟悉并记住动物间的对话,而为了让幼儿能够表演出动物的不同特征,我们在第二和第三遍讲述的过程中,则会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示范,这就为后面难点的顺利解决做好了铺垫。

三、活动的准备:

一幅海底的底图;小蝌蚪、虾、乌龟、螃蟹、青蛙的图片。

四、过程的设计:

我们以“小蝌蚪找妈妈“做为活动的主线,贯穿着整个活动过程。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故事中,我们首先以小蝌蚪的图片来引入,师:“小蝌蚪是来找妈妈的,我们看看小蝌蚪除了遇到我们还遇到了谁?” 教师第一遍讲述故事,主要是让幼儿能够对故事有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师可以边讲述故事边用手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一些小动物的主要的特征。问:“小蝌蚪都遇到了谁”,帮助其梳理和记忆故事的整个过程。 教师第二遍讲述故事,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图片,并引导幼儿模仿一些动物走路的动作或者其的特征,问:“为什么小蝌蚪会说XX动物是它的妈妈呢?”“青蛙妈妈长什么样子的呀?”这个过程的设计主要是让幼儿对于青蛙的特征有一个强化的认识和了解,并能够初步学会故事中一些动物的对话,为后面的表演作准备 。 教师第三遍讲述故事,边表演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中主要的对话部分。问:“XX小动物是怎么说的呀?” 教师引导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徐老师能够根据设计一步一步地完成,虽然有的环节忘记了,但是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特别是最后一个表演的环节,幼儿的兴趣很浓,都想要上来表演,而徐老师也能够采取教师先表演,然后再引导其表演的方式,让幼儿逐渐学会如何来“演绎”不同的角色,非常好!但是,在教师示范讲述第一遍故事时,就有许多的小朋友在座位上开始模仿起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了,而徐老师却仍然按照活动的流程来完成整个故事,以至于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有许多的小朋友都回答不出来,完成不了目标。其实在所有的活动过程中,都会出现在我们预想之外的情况,除了在设计活动时能够提前预知之外,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随机应变,灵活的应对和解决,但是,宗旨需要以孩子为主体,应顺流引导,而不应逆流强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