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花》教学反思1《荷花》一课,全文一共五个自然段,在第二课时的的教学中,我主要以体会理解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为主。在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提出这一自然段的几个中心问题: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形态的荷花?整段文字采用怎样的结构来写?划出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几个好词。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学习要求,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第2节,在文中圈圈点点。基本能概括出三种不同形式的荷花姿态,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但在仿写这一环节中,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优美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文字读来干巴枯燥,没有好的形容词来修饰,说明平时的积累不够;有一部分学生流于纯课文的模仿,缺乏自己的想象力,形式结构太过雷同课文;而大部分学生的素材范围狭小,仅限于几种花卉,说明学生课外知识欠丰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知较少。凡此种种,从课堂总体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从中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在学生创新思维及好词佳句的积累上,还需更加重视。
《荷花》教学反思2是一篇非常美的文章,我很喜欢。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我先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来朗读,等学生读的很熟了才来讲。
学习第二段时,学生在体会“冒”字是否用的好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冒”字用的好,不能替代。有的学生认为“冒”字好,但用“钻”字也可。不过大家都认为“长”不好。我没有表态,让学生自己辩论。双方意见相持不下,讨论得很激烈。最后我说,那我们来查字典,看看两个字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字意,学生认识到还是“冒”的意思比较贴切。
今天学习第三自然段,我说:“现在你们就是一朵荷花,在阳光下亭亭玉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闭上了眼睛,一会有些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看到了许多人在观赏我们。”又一个孩子说:“我看到蝴蝶飞来了,在我身边舞蹈。”我欣喜地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很多孩子举起了手,“我看到了一只青蛙跳到我身边,呱呱地叫。”“我看到了一位画家在画画,画出了美丽的我们。”。。。。。学生们高兴地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
下午我改学生的小练笔,写一种花,学生是周末回家写的。大部分学生写的不错,但是仿写课文的痕迹非常浓。想到他们才开始写植物,仿写未尝不可。一个学生写的特别有意思,他说看三角梅的时候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脚,早有蜻蜓立上头。他把这句改为:小花才露点点红,早有蝴蝶露上头。我觉得写的很好。部分学生估计是看了作文书,还知道升华中心,升华到喜欢花的品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描写花时没有顺序,以及描写得不够详细。明天重点讲这方面。
《荷花》教学反思3本来早上并未打算讲《荷花》的,想着周五了,把第4课的阅读课讲了吧。回办公室途中,看到师傅再讲第3课,遂决定走进去仔细听一节。
本是自己设计了板书的,看了程姐的板书就改用程姐的,因为师傅的板书条理清晰,内容涵盖丰富。真真的好极了。第一节课听完,第三节课乘着热乎劲回班就讲。
“想到春天就想到燕子,看到池塘就会想到什么植物?”生:“荷花”“好,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我,走,去荷花池那游一游。”
找生读第一段后再找生读第二段,“读完这一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生:“叶子很多“,”哪看出来的?生:“挨挨挤挤的”“还有圆、大。他说是碧绿的大圆盘。“荷花还很美。黄色的、花骨朵、小莲蓬。”“同学生说的都对。第二段分别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多和美。(板书)“同学们看,泡泡里说冒字用得好。哪好?体会出什么了?”生:“冒说明荷花出现的突然,而且叶子很多,荷花从叶子中长出来。”第二段讲了荷花的静态美,第四段荷花随风起舞了,那是“动态美。”
为什么一池荷花成了一大幅活的画?孩子们的答案更是出奇,“因为荷花很美,而且荷花还具有动态美。非常有生命力,所以说他像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他把自己当成了荷花。”如果你是荷花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会和谁聊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大胆假设。
最后,作者有感而发,表达了自己的感想。为什么我忘记了自己在看荷花?生“因为我陶醉在荷花里了,荷花太美了。”
一节课学生思维很活跃,各种我以为比较难的点,在他们看来都成了小菜一碟了。只是“冒”这个字孩子们体会出了生长的突然,并未感受到荷叶的多,这是花与叶对比而来的。看起来稍复杂一点。课后练笔处理的仓促,下次改进,调节时间。整篇文章先从荷花的样子、姿态。描写出荷花的静态、动态美。然后加入想象与感想。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荷花》教学反思4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为后面作者展开想象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依据。在教学中,我以“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荷花的美,并能有滋有味地读出美。我先让学生找出这段的总起句和具体写荷花的三句话,进行教学。这三句话的教学我分三步走:
1、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
2、引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拿它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样的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教完这三句话后,引导学生抓住写荷花特点的词语教学写荷叶的句子,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而“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我是抓住”冒“字进行教学的,教师在图上直观演示后,让学生给“冒”字换个词,理解“冒”的意思,在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相应的画面。
《荷花》教学反思5《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荷花细致的描写,体现了荷花的美丽。在教学中以“我”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又回到看荷花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能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喜欢阅读,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1、抓住阅读,培养语感,体会“冒”字。
《荷花》这篇文章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十分合适的文本材料,课文中许多地方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流动,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 ……此处隐藏7640个字……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我以战争来导入,上网搜寻了许多战争场景的图片,放在导入中,形成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诗化”的理解,同时搜取了许多荷花淀的优美图片,帮助学生融入到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4、听取前辈指导
为了上好这一节课,我精心查阅资料,多次修改,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和同组的老师的宝贵意见,共同商讨教学重点、难点。
二、教学实践
1,预设问题
为了把学生导入到预设情境中,很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老师往往要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本文中主要预设了这样几个问题:站在水生嫂的角度为文本拟订标题;通过阅读体验环境描写的优美;美丽的家乡遭到外族入侵,主人公是怎样做的。通过这三个问题就将情节、环境和人物三要素串到了一起,把学生导入到了我们的预设情境中。
2,思考时间
有了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但往往是老师怕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给学生留的时间不充分,甚至不够,说是四分钟,过上两三分钟就开始提问,这样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更不能有条理的将问题回答好,老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修改或者否定,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以后可能就不敢主动起来回答问题了。在这一点上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前预习的好,所以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学生都能够回答的很好。
3,小说教学
情节、环境和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所以学习小说时要牢牢抓住这三点。但情节并不是小说的重点,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小说是用来写人的,写人的命运和遭际,写人的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所以人物性格的分析才是小说的重点。《荷花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写了水生夫妇月夜话别,他们既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存在悲痛伤感,从那简短传神的对话和精练含蓄的细节里渗透出诗意。在这里我设置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语言,通过语言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它还写了五个妇女在水生家里相约探夫,五个妇女五句话,或乖巧、或直率、或老实、或急躁、或爽快,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给小说注入了欢快活泼的气氛。学生对语言生活化和形象化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融洽。
三、课后反思
1、课堂气氛
本节课由于有许多老师听课,学生显得有些紧张,我的表现也比平时紧张,没有针对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整体显得有些沉闷。
2、教师语言
在一些环节上语言罗嗦,很想把问题讲明白,害怕学生听不懂,但却是越讲越不明白,在这一点上以后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
3、教学设计
开始在设计人物分析这一环节时,我设计的是先讲水生嫂,再讲五个女人的对话,但在课堂上学生却先说出了五个女人的对话,我就及时调整思路,分析了五个女人的性格后,问:“在这些人物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又把问题引向了水生嫂。课下我思考这一环节,发现这样做比我设计的要好的多。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那些更能贴近生活的对话或描写,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这一方面下工夫,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堂的突破口。
4、教学行为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传授多少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方法,那么他是不会学不到知识的。我想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教师深思的。
《荷花》教学反思14《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课文中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风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看”的部分,我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一理作者观察荷花的顺序,学生一看就了解了作者是先总的观察,再细致观察,先观察荷叶,再观察荷花。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描写荷叶和荷花的句子作了详细分析。我让他们说说荷叶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相机板书:荷叶:多(挨挨挤挤、一个个)、美(“碧绿”是写颜色美、“大圆盘”是写形状美。接着,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相机板书:荷花:半开或蓓蕾初绽(才展开两三篇花瓣儿)、全开或含苞怒放(全展开了)、将开或含苞欲放(花骨朵儿)
教学“想”的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的原因和过程,交流作者是如何放慢镜头表达自己的想象过程的,以此体会到写作过程中也应放慢镜头细致描写。
《荷花》教学反思15今天给学生上的是12课《荷花》,上完后感觉非常成功,所以把这节课的一些收获记下来。
《荷花》是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记叙文,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一毅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所以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的是美读法教学,在合适的地方配上了写话指导。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两处利用课文的留白出进行的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一、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使劲)地冒出来,仿佛(不想错过夏天池塘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自豪)地冒出来,仿佛(是一位演员在展示自己的白纱裙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亭亭玉立的),仿佛(是一位舞蹈演员正在荷叶搭成的舞台上舞蹈呢。)等等。我一直以为,我班的学生根本就不会想象,不会说优美的句子,看来只要给学生正确的知道,学生会还给我大大的惊喜。
二、第四小节中还有这样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落在我的肩膀上,仿佛要与我比一比,谁才是这最美的。”“小鸟飞过来,绕着我打转,唧唧喳喳地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了大荷叶上,抬着头,看着我,它一定在想,要是我也变成这样一朵美丽的荷花该有多好啊!”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