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说课稿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时间:2025-08-06 10:03:06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2、教材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②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③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②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4、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策略

1、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对于于基因突变,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并结合“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探究。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时,可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英语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可能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和完全改变这三种情况。然后,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师精心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

联系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尽管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说,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比和总结。

教师在教学结束时,可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列表总结,其中的总结内容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学法

观察与比较、思考与讨论、分析与归纳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生物变异的现象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必修一中《细胞的癌变》一节,介绍了引起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改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

学生已学过的孟德尔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基因重组概念、时期及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xx年,一黑人青年因发烧和肌肉酸痛到医院看病,经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为弯曲的镰刀状,(展示图片)引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发病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引入新课教学——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及概念

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通过观察课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从上→下顺次演示,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完成思考讨论中的图解及问题。

让学生观察P80图片,讨论英文句子中个别字母发生改变后,对于全句所表达的意思的影响情况。老师再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教师点拨引导学生 ……此处隐藏2023个字……日光下暴晒,容易导致皮肤癌;据报道,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患癌症;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漏时,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得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理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吗?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利还是有害)?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基因重组尽管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说,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比和总结。

在教学结束时,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列表总结,其中的总结内容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附:板书设计

(一)、基因突变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NA的碱基对发生变化 rnRNA分子中的碱基对发生变化 氨基酸改变 蛋白质改变 性状改变

2、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本质

3、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2)特点:

①普遍性:

②随机性:

③低频性:

④有害性:

⑤不定向性:

4、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2、类型:

3、意义:

五.评价分析:

课堂教学,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有权参与“知识的生长过程”。 由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基因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基因表达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6章和7章的基础。因些教师的课堂组织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从科学发现的过程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讨论,使教学中的“双边互动”得到充分的保证,以达到预期效果。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节是苏教版必修2第4章第4节的内容。教材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并且讲述了基因重组和DNA重组技术。本节内容紧密联系遗传物质基础、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以它们为基础加以深化,同时,又是学习第五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属于理论型,对于新鲜的事物,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以分析总结,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在重点处引导、难点处点拨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1.说明基因突变的定义、特征和原因;能够总结基因重组及意义。

2.通过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综合分析及小组讨论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生物学的奇妙之处,增强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基因重组。让学生去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DNA重组技术会比较抽象,所以教学难点为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和基因重组。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讲授、多媒体直观教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而在学法上,我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通过俗语,设疑导入。

我会提出俗语“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询问学生,这反映了一种什么生物现象?在学生激烈的探讨中引出课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通过俗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中,同时结合问题将学生带入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为新课展开环节奠定了基础。

2.新课教学

本节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基因突变。

我会先简单介绍美国医生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小故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正常人的圆饼状红细胞和病人的镰刀型红细胞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我会展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图解,并提出疑问:病人的血红蛋白的一条多肽链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和基因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从而引出基因突变的定义。

接下来我会将基因突变与癌细胞建立联系,让学生去讨论并交流,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基因突变的特征,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教材上“不同生物不同基因的突变频率”的表格以及“果蝇眼色遗传的不确定性”示意图,让同学们去发现问题,总结特征,我再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明白基因突变的特征有发生频率低、方向不确定,随机性;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第二部分:基因重组。

在这一部分,结合前面学过的遗传规律,我会展现“鸡冠形态遗传示意图”,让两个小组代表以竞争的形式到黑板上来写出各表现的基因型,让他们明白生物除了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也能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第三部分: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这一部分知识较难,在以后的选修部分也会重点讲解,我会给同学们播放一个关于重组DNA技术一般过程的生物学视频,然后让同学们前后4人为一组,交流重组DNA技术的步骤,并找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我再进行补充讲解,以突破难点。最后我会给同学们展现科学前沿的重组DNA技术应用实例: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到生物学的奇妙之处。

意图:在以上部分,我多次结合多媒体教学、采取提问、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理念,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3.课堂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会请同学们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化。

4.布置作业

对于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一样的需求。我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做作业是做一些与本节内容息息相关的练习题目,选做作业是查阅与基因连锁相关的知识,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记忆和复习,我本着直观、简洁的要求,板书如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