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说课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5-09-22 13:55:11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 绝大部分学生 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 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是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军解决了问题,小军谢谢你们。(同时课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18×2 ②50-18×2

= 50-36 =32×2

=14(元) =64(元)

③50-18×2 ④50-18×2

=36 =36-50

=14(元) =14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1. 首先让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加以巩固,完成 ……此处隐藏5969个字……小数点搬家》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探究发现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乘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数字卡、纽扣、练习题等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第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第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

第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趣

新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去买包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平时我们买的包子都是0.50元一个,但昨天的标价却是5.00元。我大吃一惊,连忙问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说:“是我儿子在玩小数点搬家的游戏。”小数点搬家?小数点会搬家吗?由此引出今天所讲课题《小数点搬家》。(板书)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为他们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游戏:首先是小数点左移的游戏。(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同桌之间拿出自制的数字卡片和纽扣来做小数点,一方先任意摆出一个小数,让同桌读出来。然后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让同桌读出来,并要他/她说出小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此类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三位甚至是四位、五位后,让同桌读出这个数,并说说这个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把小数点往左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左移动后前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会告诉他们小数点往左移动时小数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玩了小数点左移的游戏后,我会让他们每小组交流一下他们的发现和心得体会,并派代表总结一下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相信他们会很快说出所发现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

一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倍

两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000倍

…… ……

之后我会补充说明:缩小1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即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缩小1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缩小1000倍相当于原数除以1000,即缩小到原来的一千分之一。……(板书)。然后我会要求他们读一读这个规律并背熟。接着让学生再来玩小数点右移的游戏。方法同左移的游戏是一样的。在把小数点往右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问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怎么办?这时我就提醒他们注意小数点往右移动后,后面位数不足要用0来补。做完游戏后,我同样会让他们小组交流,并派代表总结他们的发现。我估计他们也会很快得出如下结论:

小数点向右移动

一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

两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位 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 ……

然后,我再适当补充:扩大1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扩大1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扩大1000倍,相当于原数乘以1000;……(板书)。 同样的,当他们得出结论后,我会叫他们读一读并背熟。对于叙述得好的同学我都会让大家对他们给予掌声和语言的鼓励(棒!棒!你真棒!)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下来,我会让学生观看“山羊快餐店”的价格变化图,并提出问题: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快餐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相信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后,很容易说出答案。然后我对快餐价格进行以下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4.00元=4元=40角

0.40元=4角

0.04元=4分

从4.00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一位,原数缩小10倍,可列式为:4÷10=0.4

从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往左移动两位,原数缩小100倍,可列式为:4÷100=0.04

反过来看:

从0.04元到0.4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一位,原数扩大10倍,可列式为:0.04×10=0.4

从0.04元到4.00元,小数点往右移动两位,原数扩大100倍,可列式为:0.04×100=4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的环节,我会准备以下题目给他们抢答: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

(1)2.85 (2)2850 (3)28.5 (4)0.0285 (5)0.00285

2、开火车。

(1)0.09×10= (2)0.09×100= (3)0.09×1000=

(4)53.8×10= (5)53.8×100= (6)53.8×1000=

3、小马过河。

(1)1.414×10= (2)18.1×10=

(3)0.1×1000= (4)9.87÷10=

(5)36.9÷10= (6)43.21÷1000=

(7)3.14×100= (8)1.4×100=

(9)0.618×100= (10)0.01×100=

以此检测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归纳小结,巩固新知

我会提问:今天我们有什么新发现?估计学生会很快说出今天的探究所得,然后我就说下面我们就用这些规律来解决新问题。我会给学生准备以下题目:

1、填一填:

(1)2.34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 )。

(2)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后是254.8,这个数原来是( )。

(3)把一个数先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再缩小到原来的,所得的数是原来的数的( )。

(4)4.6的100倍是( );5个2.4的积是( )。

(5) 把470缩小到原来的是( ) ,再缩小到原来的是( ) 。

2、小红在写自己的身高时,把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写成13.5米。请你猜一猜,她的身高是多少米?

3、有比3.5大并且比3.6小的数吗?如果有,请你写出两个这样的小数。

以此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采用树形结合的方式,力求用精简的文字表达出概念的意思,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