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唯一的听众》是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感悟真情,唱响心灵之歌。而这篇文章正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在教学时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本节课较为成功之处。
1、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一节课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开始新的学习。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内化情感。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自始至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在读中感悟,范读、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这六种朗读形式交替使用,思考划批时用默读;自由读易于打开思路;齐读增强气势;配乐读渲染气氛;示范读指明方向等等。本课默读时学生能安静画批;最后的部分,全班齐读,把气氛推向了高潮;这种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4、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读首尾两自然段,思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对比的写法,师生合作的引读法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对比写法的作用。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重点赏析第二句,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教师用课件播放优美灵动的背景音乐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欣赏。同时,教师通过音调的变化有感情读(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支悠悠的小令。” )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时告诉学生这就“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充分表达了“我”暗自窃喜的心情,并鼓励同学们以后写作多多使用。学以致用,将写作教学贯穿于课堂,贯穿于阅读,贯穿于体验。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在整体感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只是提问“唯一的听众”在课文中是指谁?没有很好的深入引导学生质疑,教师应该把问题抓住,顺势引出“唯一的听众对我有什么影响呢?”这样就使下面的教学流程更加自然顺畅。
2、整节课,尽管采用的是较新的教学模式,但主流仍是师生的对话。我现在追求的课堂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价(互动),必要的时候,我再出场。要想实现这样的课堂,有待我和孩子们一起去努力,一起去寻路。
3、课堂上的捆绑式评价语太少。我时时告自己,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也不要让学生吝啬他对同伴的评价,但实施起来,就出现了问题。
三、引发的思考。
1、针对这节课而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吗?应不应该把老人的语言、神态与我的心理变化放到一节课上来解决,今天的课堂告诉我这样显然是内容太多了,但不放到一堂课上就感觉不是一个整体。或者是把表达方法的落实与训练放到第三课时来完成可以吗?好不好?
2、第二课时都应该干些什么?高效课堂应高在哪?
3、通过上课感觉出来学生不会阅读文本,不会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老师提出问题不知从何入手来解决,没有任何方法。这一现状正是导致学生阅读水平低下、作文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我在想我的语文课该怎样上,每一节课都该给学生些什么?
4、教师的基本功对于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导语的设计、过渡语的衔接、阶段的小结等等。因此我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多读书,多学习,博采众长。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2第一次读完课文,我很感动。第二次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再设计,授课完毕后,我很震动。第三次在区教研活动中听完附小的周老师授课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
第一次读完课文后,老教授那美好的心灵深深地打动了我,可学生会被打动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让学生通过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去体会老教授美好的心灵。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五年多的阅读习惯,一定能找到文中的语句进行勾画和批注,接着在朗读中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可是在上课的头一天晚上,我的想法被我否定了,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老教授的激励,一条是我的变化,这样的解读是不是否定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呢?再说跑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去找找、勾勾、画画、读读学生就能体会到吗?不!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晚上坐在电脑面前,查阅了不少的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尽信书,不如无书”。走出别人教学设计的框子,要有自己的思考!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一个新的教学设计在我的脑海里诞生。我为什么不抓住“唯一的听众”中的“唯一”这个关键词入手让学生去字里行间找一找作者为什么把老教授称为“唯一的听众”呢?第二个分解的问题应运而生:老教授用什么来影响着我?学生顺理成章的便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了描写老教授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语句,同时结合文中对小伙子的描写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理解,这时候学生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老教授美好的心灵上了,还有对文中小男孩对音乐的执着的爱的感悟上。上完课后,我很庆幸,庆幸自己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再次解读教材。我被学生的解读能力深深的震撼了!
不久以后,区里组织了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有幸观看了周老师的一节录像课,课文的细枝末叶我已经记得不是很 ……此处隐藏10317个字……,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句子如“那沙沙的足音,有如悠悠的小令”品悟不够,学生没能体会到当时作者找到一处练琴的好景致而兴奋的心情。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33月7日,我和檀小所有老师一道,迎来了教研中心的教研员们的集体视导,心情有些紧张。王颖老师聆听了我的第一节课——《唯一的听众》。
时间已经过去几天了,可我还是没有从那节课的遗憾中解放出来,还在没有能处理好“问题传递”与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的关系而纠结着!为自己没能深挖文本,让学生体悟人物的语言美而遗憾着!
其实,通过两次试讲,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已经确定了。也许是我太想展现学校的“问题传递”的特色了,课上便要求学生以“问题传递”的形式谈对老教授的充满诗意的语言的理解。在传递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孩子的“力不从心”。教师的要求有些高了,如:老人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在学生“问题传递”的过程中,我过于相信学生,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生活实际来深化他们对老人语言的理解。但由于人物语言的含义非常丰富,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但欣赏起来颇有难度。这是,如果我及时而果断地改变教学策略,把深陷迷茫之中的孩子们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助引领下前行,或许课堂会更活跃,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看来,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授课时的变通能力,对课堂的成败起了较大的影响!
课后,王颖老师针对我的课堂的表现进行的点评,并从“人物语言美”这个角度,对我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王老师认为,本节课最难得一点是老人充满诗意的语言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就会有诗意的效果?通过了解老人的身份,再来揣摩老人的语言,就不难发现老人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诗一样的语言”,一定是情感充沛,让人的心为之颤动的语言!老人什么技巧也没交给作者,却赢得了作者的敬佩,他不愧为智者!
从写法的角度,老人的几句话,从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不同!传递的形式不同,却得到了作者的由衷赞美!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4《唯一的听众》是一篇新入选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了,已经掌握了写人文章的许多方法。因此,我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去学,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批注理解,由于我们已经尝试了一年的批注阅读,所以学生们也早就有话可写了,只见他们用笔批注着老教授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描写,并或多或少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学生精彩的批注,并及时地表扬,对其他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也及时进行了肯定与点拨,既强化了学习行为,又实实在在地检验了学生对于学法的掌握水平。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划批、汇报时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马”,幸运地是遇到了这么好的“伯乐”;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没有给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导,但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勇气等等这样精彩的言论……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也谈到了“我”成功的原因──自己不可获缺的努力。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能联系自身,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学会了感恩,更意识到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节课上下来我和孩子们都受益颇丰。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15《唯一的听众》这一课时的教学完了,走下讲台的我想谈谈本次教学的得失成败。
在语文课标中有提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所以我在课堂中极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不仅在这堂课中,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体会领悟课文中的情感,并学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教学,探究体会批注,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一课时,我用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唯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感悟这位老人对主人翁的重要性。
在第二课时,在精读课文的环节中,抓住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借读者的口说出来,从而掌握写人文章的特点。
本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写人文章的特点,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从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关爱;从学生的朗读和课上情绪,可以看出学生感到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阅读能力、赏析能力、写作意识等得到良好的培养。
虽有这些可喜的之处,但是纵观本课堂的教学,还是有不少遗憾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方法较少,指导不够深入,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朗读语气不够。
二、感悟不够。阅读要让学生亲力亲为,与文本对话,我由于过于急切,将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来探讨课文的时间较少。虽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
三、课堂环节不够紧凑,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比如,“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这一句,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这样?在这里,我对学生的引导还是不足的。
四、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展开想象,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学生进行了简单述说。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经过这次的教学,我想在往日的教学生涯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多积累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