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 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活动任务】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活动方案】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屏显作者图片)
二、吟诵:
1.音乐声中范读
2.自由吟诵两遍给每行标序号;提出你的疑问
需要解决的疑问:
①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屏显: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
②“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三、对话:
1.第1、2行:
①“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板书:摸索)
②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板书:沦陷区 解放区)
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
2.第3-14行:
⑴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
三个品点:(①②③选其一)
①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
④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时期(相机板书:悲愤愁苦)
⑵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显: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①引导分析:“已、只、该、( )”的作用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再来!
②不要说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 ……此处隐藏11626个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活动:第一个问题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再画在黑板上,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来交流。第2个问题较大,第3个问题指向明确,教师可以更具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开展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最有难度的环节,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诗歌内部节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感走势图”这个办法能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在节奏。相信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热情最高的一个活动。)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最早的诗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后来,诗虽然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但是,音乐的因素并没有消失。新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但是,不少诗人还是很讲究诗的音乐性的。
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反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与韵脚、对称与整齐、押韵与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情绪情感的旋律。内在节奏是诗思诗情的秩序,它是诗的精髓所在。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五、还原想象,把握特色。
问题设计:这些景物与作者生活的关系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活动:听配乐朗诵,静心想像。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估:如果学生说到“这些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是极好的。如果说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候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者尝试还原是人创作诗的心理。)
(说明:这首诗超现实的想像是让很多读者钦佩的。引导学生还原、体验,沉浸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触摸、聆听、凝视,或叹息,或欣慰,或希望,这是入到诗里去的。)
六、总结发现,归纳读法。
问题设计:读这样一首诗,哪些东西一定要读出来?
活动:随意交流。
(学情预估:学生说的多数是细节,是感性的。教师可以将学生讲到的景物、押韵等分门别类的板书出来,适当提升。)
(说明:学法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归纳这一环节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将这首诗作为学习阅读新诗的例子,教师自己要明白,也要让学生明白。)
【教学反思】
①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②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③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8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
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几句,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2、齐读字词两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一、二两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两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六、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熟背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练习一、二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板书:先是凄楚忧愤——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板书: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师:同学们,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以后的写
作中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要求:1、写片断作文
2、300——500字
(2)师:谁来回答第2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