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5-10-23 17:47:07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是“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本次习作的题目是“一个的人,”横线上所要求补充的词语正是反映的“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习作提示”说明了“一件事”和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人的思想品质往往在所做工的事中表现出来。告诉学生可以选择一件事来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例文《储蓄罐空了》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如果按题目点明中心思想的要求,题目《储蓄罐空了》

可以改为《一个尊敬长辈的人》。当然,学生也可以以具体事情为题完成本次习作。

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2学习例文,感受《储蓄罐空了》一文中蕾蕾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思想品质和所做事情的关系。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人物思想品质与所做事情的关系,学会通过一件事反映照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对所写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准确选择一件事,比较具体地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

四、 教学准备:

让学生在自己熟的人中选一个较有特点的人物,想一想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件事感受到的?

五、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内容和写作方法。

2学习例文,感受主人公蕾蕾孝敬长辈的思想品质,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与所做事情之间的关系,选好材料开始作文。

(二)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任务。

2、指导学习课文,明确本次作文的要求、内容和写作方法。

(1) 带着问题读课文,说说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半命题作文,写一个人。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2) 阅读“习作提示”部分,说说我们可以怎样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特点。

(3) 阅读例文《储蓄罐空了》,思考:文章写谁?储蓄罐为什么会空的?这件事说明什么?

(4) 填空:《储蓄罐空了》这篇文章写()为了(),把自己节省了来的七()。这件事写出了她是一个()的人。因此,《储蓄罐空了》这个题目可以改成了《一个的人》。

3、回忆本册学过的课文,哪此课文是通过事情写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其中哪些课文是通过一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的?反映了他们什么品质特点?是通过什么事情来表现的?

4、确定本次习作自己要写的人及人物品质,选择好一件事。

(1) 交流各自要写的人,他们的特点,并说说准备通过哪件事来表现。师生共同评议所选的事,与要反映的人物品质是否相符?

(2) 读习作提示最后一段,划出句子:“注意选择好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一件事,并且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想一想,我们怎们选择好一件事例呢?

① 选择的事例最能反映这个人的思想品质。如《晏子使楚》……

② 选择的事例经过部分比较具体(比较容易写具体)。如《月光曲》……

③ 在事情的经过部分,人物的言行比较具体。本册第三单元习作已经提出将人物的言行写具体的要求。如《忆铁人》《“私塾先生”》

(3) 讨论:把一件事写清楚要注意什么?

① 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② 注意把经过部分写具体。

5、学生根据要写的人物的特点把题目补充完整。《一个的人》。然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列提纲,开始作文。教师巡回视察,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讲评部分学生作文,具体指导通过写一件事,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

第2课时

(一) 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作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习作情况。

2、指名几位学生读读自己作文中记叙具体、最能反映人物某一思想品质的部分。师生共同评议。

3、教师选择读叙不够具体,或所记事例不能有效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片断,师生共同评改,并提出改进意见。

4、学生修改,完成习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 ……此处隐藏6167个字……备。

师:妈妈带兔宝宝们去森林采蘑菇吃好吗?(介绍场地,教师先完整示范)

(1)踮脚走的形式走小路,发展幼儿平衡能力。 师:我们要先走过小路,这条小路太窄了,兔宝宝们要踮起脚尖,张开双臂走。

(2)以师生双脚跳跃的形式过小河,发展跳跃能力。师:前面有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应该怎么办?河面上有石头,我们可以跳在石头上过河。兔宝宝可要小心了,别掉进河里去了。(孩子开始走小路,过小河,要求幼儿不推不挤,一个跟着一个走)

(二)基本部分(游戏) 森林到了,兔宝宝们我们来玩一个《抓人》的游戏吧!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妈妈在睡觉的时候,你们就绕着蘑菇跑,如果妈妈醒过来的时候,就开始抓你们,妈妈要抓你们的时候,你们赶紧蹲下来或者躲到蘑菇伞里。(提出要求:跑的时候不能跑到森林外面去,不能碰到蘑菇伞。)

(2)第二次游戏。 森林里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专门抓我们小兔子。妈妈教你们一个好办法,如果狐狸要抓到你们的时候,就赶紧蹲下来,或者躲到蘑菇伞

里,这样狐狸就抓不到你们了。

(三)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师:“下雨了,我们赶紧撑着蘑菇伞回家吧。”(兔宝宝大家一起合作撑着蘑菇伞回家,结束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一、“钓鱼”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钓鱼》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 钓 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钓鱼是一件有趣的活动,但想要钓到鱼也是不容易的,需要耐心、技巧、机遇等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2、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板书。

二、课堂活动

(一)、课堂活动一:自读课文,说一说这条鱼该不该放?说出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大胆的站起来说一说。

1、有同学说该放,原因是??(还不到捕鱼的时间;做人要有原则,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的良心知道??)

2、有同学说不该放,原因是??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到处是静悄悄的??

(二)、课堂活动二:再读课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掉鱼,做出这个选择“我”是做了激烈的内心斗争的,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1、交流(1)捕到鱼“我”??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得意、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再读句子。

(2)父亲让我放掉鱼,“我”??,读句子:“爸爸!为什么?”(急切、不理解)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委屈、难受)

(3)“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活动三:是谁鼓励“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1、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2、回顾课文,父亲为何那么“不通情理”?

(四)、课堂活动四:重点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父亲的教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书上找出来,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思考:“鱼”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一件小事成就了一个人。那么你呢?

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启发诱导: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班参与。

四、总结积累:

1、老师也送大家两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

2、课下与自己的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与课文相关的事情在日记写一写,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2、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3、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钓 鱼

钓到鱼 放掉鱼 启示

获得启示:抵制(拒绝)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