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情分析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 学习“忆、异”等8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 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 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 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 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 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 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 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 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 指导写字
1、 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 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八、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 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B、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为什么?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王维在异乡为异客,他孤独一人,而在家乡他拥有什么?当他遇到人生各种境遇时他会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A、我们 ……此处隐藏14805个字……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习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这些都为学习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习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文档为doc格式